108-09-05
一縷沉香,串起一脈相承
現代人講究環保與空氣品質,行天宮開始用雙手合十取代拈香拜拜,「製香師」這個行業,逐漸式微。所幸,還有「陳振芳香舖」這家老舖子,堅持手工製香,一做就是百年。
抗拒又回歸的心滿意足
「我小時候痛恨這個工作!」陳振芳香舖第三代傳人陳盈洲,劈頭就說了這句話。他回憶,阿公陳塗從清宣統二年就開始製香,挑著扁擔到處去賣。到了父親陳金墇將製香業發揚光大,鼎盛時期多達十幾位製香師,師徒一起吃飯得用上3個大圓桌。
小時候的陳盈洲得幫忙顧店,香舖裡全都是鐵架,香盒,室內陰暗,瀰漫粉塵,「我永遠都是黑鼻孔,同學看到就會笑,覺得我很髒!」長期處在這種環境,讓他更加討厭這工作。但身為家中一份子,即使當兵休假回家,還是得認分的幫忙送香。
骨子裡愛乾淨又愛美的陳盈州,退伍後,順利進入美商公司,一處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場域。家裡,當然還是沒變,爸爸繼續堅守傳統香業,「『繼承』這兩個字,從不曾出現在我的腦海!」他說。
35歲那年,有天,陳盈洲正在幫忙顧店。突然店裡來了兩位出家人,拿出一包東西問:「可以用這個為我們製香嗎?」認不出的東西,是師父從不丹帶回的咕咕(guggula),當地叫做「拙具羅」,具有止咳與祈福之效。陳盈州一看,樹脂黏性重,難研磨,也難點著,直言不可能做得出來。師父笑了,「我們找過很多地方,沒有人做得出來,我們不急,留給你慢慢試!」
硬著頭皮接下這工作,陳盈洲每天晚上研究植物學和陀羅尼等經典,反覆試做,最後找到高海拔香料植物做搭配,居然讓他成功了!僧人看了滿意,而陳盈洲呢?他直覺僧人是生命的貴人,讓他體會到製香的樂趣與使命。
傳統與創新,和諧並進
堅持手工製香,做法卻相當繁複。必須先以竹枝或桂竹當做線香的香腳,再以楠樹皮粉當粘粉,不可添加硝酸鉀與石灰粉,只能覆以天然香料,香料有單方與複方之分,包括沉香,檀香,中藥等。製作線香時必須先沾水打溼,上粘粉,再重複蓋上3~4次香料。高明的裹粉技巧是成敗關鍵,手法宛如「掄紙扇」,才能成就一把好香。
延襲傳統手法,陳盈洲更加入養生概念,開始大量接受客製化香品,像是臺灣佛教文物的藏傳貢香,中華身心靈促進會的奈米臥香,或是行天宮內殿誦經使用的檀香貢香,皆出自他的手。
現在的他,力圖做出最好的香,振興臺灣香業。問他如何品香?「其實,嗅覺比味覺更直接,試試看品香前先理香,沉心,靜氣。點燃一根香,先側過頭吸進7分空氣,保留著3分空間再來聞香。在這過程中,一點一點感受香煙裊裊,然後去品香,去識香,專心感受你聞到了什麼氣味,當然,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。」他說,聞香不僅能減輕壓力,也是一個很好的淨化過程。
一度因為趕工,不眠不休製香,聞香,讓他短暫喪失嗅覺,急得跑到醫院急診。現在,陳盈洲小心呵護自己的嗅覺,洗鼻器成了貼身寶貝。當然,他還是如此熱愛香,一如祖父,父親,「我教人品香,更希望大家能認識香,應用香,得到香的教化。」桌上的一縷清香,喚醒嗅覺,也喚醒了一脈相承,讓倏忽匆匆的生命樣貌,得以緩頰。
原文出處:https://www.cgds.com.tw/2015-autumn-move/content_6.html
一縷沉香,串起一脈相承
一縷沉香,串起一脈相承
現代人講究環保與空氣品質,行天宮開始用雙手合十取代拈香拜拜,「製香師」這個行業,逐漸式微。所幸,還有「陳振芳香舖」這家老舖子,堅持手工製香,一做就是百年。
抗拒又回歸的心滿意足
「我小時候痛恨這個工作!」陳振芳香舖第三代傳人陳盈洲,劈頭就說了這句話。他回憶,阿公陳塗從清宣統二年就開始製香,挑著扁擔到處去賣。到了父親陳金墇將製香業發揚光大,鼎盛時期多達十幾位製香師,師徒一起吃飯得用上3個大圓桌。
小時候的陳盈洲得幫忙顧店,香舖裡全都是鐵架,香盒,室內陰暗,瀰漫粉塵,「我永遠都是黑鼻孔,同學看到就會笑,覺得我很髒!」長期處在這種環境,讓他更加討厭這工作。但身為家中一份子,即使當兵休假回家,還是得認分的幫忙送香。
骨子裡愛乾淨又愛美的陳盈州,退伍後,順利進入美商公司,一處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場域。家裡,當然還是沒變,爸爸繼續堅守傳統香業,「『繼承』這兩個字,從不曾出現在我的腦海!」他說。
35歲那年,有天,陳盈洲正在幫忙顧店。突然店裡來了兩位出家人,拿出一包東西問:「可以用這個為我們製香嗎?」認不出的東西,是師父從不丹帶回的咕咕(guggula),當地叫做「拙具羅」,具有止咳與祈福之效。陳盈州一看,樹脂黏性重,難研磨,也難點著,直言不可能做得出來。師父笑了,「我們找過很多地方,沒有人做得出來,我們不急,留給你慢慢試!」
硬著頭皮接下這工作,陳盈洲每天晚上研究植物學和陀羅尼等經典,反覆試做,最後找到高海拔香料植物做搭配,居然讓他成功了!僧人看了滿意,而陳盈洲呢?他直覺僧人是生命的貴人,讓他體會到製香的樂趣與使命。
傳統與創新,和諧並進
堅持手工製香,做法卻相當繁複。必須先以竹枝或桂竹當做線香的香腳,再以楠樹皮粉當粘粉,不可添加硝酸鉀與石灰粉,只能覆以天然香料,香料有單方與複方之分,包括沉香,檀香,中藥等。製作線香時必須先沾水打溼,上粘粉,再重複蓋上3~4次香料。高明的裹粉技巧是成敗關鍵,手法宛如「掄紙扇」,才能成就一把好香。
延襲傳統手法,陳盈洲更加入養生概念,開始大量接受客製化香品,像是臺灣佛教文物的藏傳貢香,中華身心靈促進會的奈米臥香,或是行天宮內殿誦經使用的檀香貢香,皆出自他的手。
現在的他,力圖做出最好的香,振興臺灣香業。問他如何品香?「其實,嗅覺比味覺更直接,試試看品香前先理香,沉心,靜氣。點燃一根香,先側過頭吸進7分空氣,保留著3分空間再來聞香。在這過程中,一點一點感受香煙裊裊,然後去品香,去識香,專心感受你聞到了什麼氣味,當然,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。」他說,聞香不僅能減輕壓力,也是一個很好的淨化過程。
一度因為趕工,不眠不休製香,聞香,讓他短暫喪失嗅覺,急得跑到醫院急診。現在,陳盈洲小心呵護自己的嗅覺,洗鼻器成了貼身寶貝。當然,他還是如此熱愛香,一如祖父,父親,「我教人品香,更希望大家能認識香,應用香,得到香的教化。」桌上的一縷清香,喚醒嗅覺,也喚醒了一脈相承,讓倏忽匆匆的生命樣貌,得以緩頰。
原文出處:https://www.cgds.com.tw/2015-autumn-move/content_6.html